HKFWC in Media

Our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re very limited, so we are very thankful to our media friends for their concern of women issues. They have been voicing women’s opinions via different channels so that issues such as women policie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omen-friendlin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This session aims to list out all media reports related to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n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us.

Media Inquiry: If you have any inquiries about our work, services, or issues that we concern,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at 2153 3153 or email us at media@womencentre.org.hk

Back

照顧者咖啡室:重塑非正式社會支援網絡與照顧者身份 (Chinese only)

【撰文:馮家宜博士、陳永新博士】

近年,不同的社會服務機構都開辦照顧者咖啡室,為身心疲累的照顧者提供資訊和服務。當照顧者咖啡室或類似的服務變得日漸普遍時,本文嘗試探討照顧者咖啡室怎樣在家庭以外的社區空間,為照顧者提供支援,並以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為例,考慮照顧者咖啡室為一個「第三空間」,以女性角度為依據,發展照顧者咖啡室,為社區裏以女性為大多數的照顧者提供一個喘息的機會,暫時離開照顧壓力的源頭,照顧自己的身心及社靈的健康。但為甚麼照顧者咖啡室能起到作用,在社區實在地支援照顧者?本文將以社會結構的變化角度入手,解釋社會結構的改變如何令照顧者咖啡室發揮作用。 

 

晚期現代社會(late-modern society)的處境增加了家庭(非正式)照顧者在照顧生涯面對的困難。晚期現代社會研究指出,在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價值習慣 (例如:人倫道德和利他精神)和宗教對維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影響力逐漸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純粹,即越來越少受傳統文化習慣影響,及個人化 (individualisation)[1],個人選擇和感受跟家庭整體利益的拉扯越來越大。以孝道為例,過去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子女照顧年老父母的責任,沒有承擔此責任會被視為不孝。因此,家庭成員有責任照顧家中長者,特別是女性。

 

可見傳統文化影響着子女與年老父母的關係。但是,在晚期現代社會,人們有更大的自由去決定建立怎樣的家庭關係,家庭事務和問題也成為了個人問題,公共政策難以介入家庭及個人領域處理問題[2]。然而,這個看似是個人選擇的選擇仍然受傳統文化價值影響。根深蒂固性別定型和權力關係直接影響家庭分工的協商過程,婦女往往被挑選或自認為自己有責任成為照顧者。

 

換言之,過去的權威性孝道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影響力漸漸減弱。現在,承擔照顧工作的已非純粹盡責的表現,往往也涉及家庭成員間的協商和個人選擇。這令照顧者難以單憑克盡孝道而得到滿足和快樂,她們更需要從關係中得到個人滿足感、稱讚和體諒去肯定自己的個人選擇,以維持照顧關係的原動力。在傳統文化價值未完全消失,個人化又開始增加影響力下,個人選擇與家庭責任同時影響着照顧者。她每天繼續照顧工作時會面對一個問題:「每日繼續咁辛苦做照顧者,係自己攞苦嚟辛定責任?」若個人選擇和家庭責任未能取得平衡,照顧者每天都會糾纏於家庭期望和個人志向的兩難處境。

 

可是,上述的困境未能靠傳統文化或公共政策解決。正如上述指出,晚期現代社會變得個人化,人們希望有權選擇建立甚麼類型的家庭及人際關係。照顧工作不再是單純的文化價值責任,也是個人的選擇,政府難以制訂政策要求人們必須承擔照顧長者的責任,也難以強迫家庭成員及社會大眾必須給予照顧者稱讚和體諒,以肯定照顧者的個人選擇。

 

在這背景下,照顧者咖啡室提供了一個讓照顧者獲得肯定和支持空間,以彌補公共政策的不足。照顧者咖啡室是一個讓照顧者休息的地方,以女性照顧者角度設計場地、運作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佈置以溫暖和安全的感覺為主,照顧者可以訴苦、可以哭、不會尷尬;也可以選擇靜靜地坐在一旁,沉澱情緒,令照顧者更願意再次光臨。照顧者無酬勞動的價值被尊重,在照顧者咖啡室內每一位都是對家庭和社會有貢獻的人,而不是主流資本主義下無生產的人。慢慢地,咖啡室以照顧者為中心營造了一組社會關係。這組新建的社會關係有別於原來的家庭和朋友圈子的環境,在這網絡中,成員大部份同樣也是照顧者。照顧者們因共同的經歷會覺得大家也是「同路人」或者「姊妹」,而更願意傾訴自己的困境。

 

從不斷的傾訴到互相幫助,令照顧者明白,她們也是能夠在這咖啡室說出自己的苦況,接受自己有權尋求需要的協助。同時作為同路人,在傾聽其他姊妹的經歷時,她們也會給予安慰及了解或其他幫助。這些照顧者之間的互動,逐步重塑照顧者的身份和社會期望,修正社會對照顧者的文化規範和限制[3],令照顧者及社會大眾明白:她們也是需要被照顧的。由此可見,既然公共政策無法強迫家庭成員及社會大眾必須給予照顧者稱讚、體諒及幫助,照顧者咖啡室則在社會服務以外,配合性別視野,支持照顧者主動探索怎樣把自己置於網絡的中心,大家互相給予支持和肯定,共同面對照顧工作的挑戰。

 

[1] Beck, U., & Beck-Gernsheim, E. (1995). The normal chaos of love. John Wiley & Sons.

[2] Fine, M. (2006). A Caring Society?: Care and the Dilemmas of Human Serv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3] Archer, M. S. (2013). Social morphogenesis and the prospects of morphogenic society. In Social morphogenesis (pp. 1-22). Springer, Dordrecht.

鳴謝機構:香港婦女中心協會 

作者簡介:馮家宜博士,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陳永新博士,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社會學博士/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