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導

我們的聲音傳播範圍十分有限,所以我們很感謝傳媒朋友對婦女議題的關注,將婦女聲音透過不同的渠道無限擴大,讓她們所關心的政策﹑社區建設﹑婦女友善﹑環境保育等議題得到公眾的關注,推動社會改變,變得更加婦女友善。本部分旨在整合與本會相關的新聞文章及傳媒報道,如有任何新聞版權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絡。

傳媒查詢:如對我們的工作、服務、甚至所關注的議題,歡迎致電 2153 3153 或電郵至 media@womencentre.org.hk 與我們聯絡

返回

一個照顧者為本的「第三空間」

【撰文:馮家宜博士、陳永新博士】

社會福利界其中一個討論重點議題,是怎樣更有效地支援照顧者,訂立以照顧者為本的政策和服務。在這個浩瀚的政策倡議和服務發展的討論中,其中一項是思考怎樣在社區層面推展以照顧者為本的支援。近年來,不少社會服務單位都嘗試為照顧者發展「聚腳點」,鼓勵照顧者在繁重的日常照顧工作中,爭取一個「唞下氣」的機會。 

 

照顧者為本的「照顧者咖啡室」

「照顧者咖啡室」便是近年一個重要的嘗試,體現了以照顧者為本的「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美國社會學家歐登伯格 Ray Oldenburg指出,「第三空間」是人們在家庭(第一空間)和工作場所(第二空間)外,可以花上一定時間投入社區集體生活,身心得到放鬆的場所。大眾能夠隨意地在第三空間,如咖啡室、公園裏享受共聚的時光,這亦是社會參與的基礎。

 

既然社會上已經有第三空間,為甚麼要營造一個照顧者為本的「照顧者咖啡室」呢?難道大眾化咖啡室不夠Chill,不能令照顧者(女性為多數)放鬆嗎?這問題可以從性別角度探討。性別角度的討論指出,第三空間忽視了女性為主體在空間使用和社會互動的考慮,換言之,現有很多的第三空間未能考慮女性的處境,特別是女性照顧者的需要。首先,照顧家庭的工作從來都沒有休息放假的時間,照顧者外出時往往都要與被照顧者一起外出。如未能一起外出,則忐忑不安希望盡快回家照料家人。由於大眾化咖啡室一般沒有暫託服務,所以給照顧者「唞下氣」的空間也困難。明顯第三空間其實沒有考慮女性擔上照顧家庭的責任。 

 

大眾化咖啡室有機會遇到熟人

其次,照顧者通常和自己親朋戚友到大眾化的咖啡室(或者中式茶樓和茶餐廳),而且有機會遇到熟人。然而,她/他們不一定希望在熟悉的親朋戚友面前吐苦水,怕事後自己的說話傳回家人耳裏,影響家庭關係,也怕別人覺得自己「唔捱得」。所以,照顧者在大眾化的咖啡室有時難以分辨同路人以互相傾訴。其實,女性照顧者希望有一個安全包容的空間舒壓。試想像大家在咖啡室中看到一位顧客靜靜地坐在一旁突然哭起來,大家都會覺得有點驚愕,不知道她/他發生甚麼事,覺得有點「不正常」,甚至想避而遠之。為免尷尬,照顧者也不便在大眾化咖啡室或其他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感受。 

 

「照顧者咖啡室」的實踐正正就是回應以上的需要。由於「照顧者咖啡室」考慮到照顧者的暫託需要,主辦單位會設置活動室照顧參加者的被照顧者(例如小孩),令照顧者安心參與活動。其次,咖啡室的佈置都會以温暖和安全的感覺為主調,參加者全是認同自己的照顧者身份,在社會互動中已有一定程度的同質性 (homophily),起碼大家都對話題有相似的理解,所以大家都會更關懷彼此的感受。參加者也覺得跟「同聲同氣」的「陌生人」訴苦比較有安全感,因為這些陌生人不會把自己的說話轉告其家人朋友。在咖啡室的專業社工和義工,更會根據參加者的需要,由店長和店員搖身一變適時介入,作出專業的支援。此外,「照顧者咖啡室」的宗旨,是給照顧者一個空間享受自己的時間(Me Time),照顧者可以選擇靜靜地沉澱情緒、可以哭、可以訴苦,也可以在活動時間準備的DIY 工作坊中學造紙花、Gel 甲、做輕運動等。

 

可見,「照顧者咖啡室」營造出來的空間更能滿足照顧者的需要。做到這點的原因,是源自「照顧者咖啡室」的設計。「照顧者咖啡室」由空間設計佈局到咖啡室內互動,都以非正規化(Informalize)社會服務介入和為照顧者表達自身情緒去污名化(De-stigmatize)(即抒發負面情緒是沒有問題)為目標,令照顧者能夠在這個在社區裏營造出來的「第三空間」中,慢慢接受自己的需要可以被回應,自己的聲音可以表達出來亦會被聆聽。這基礎正有利同工進一步運用專業介入,協助照顧者組織非正規社會支援網絡(Informal Social Support Network)。

 

【鳴謝:香港婦女中心協會 

作者簡介:馮家宜博士,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陳永新博士,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社會學博士/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