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議題討論多年,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今年1至2月,訪問1287名年滿18歲的香港居民,當中603名受訪者為男性,年齡介乎26至45歲;684名女受訪者中,亦有約一半人年齡介乎26至45歲。調查發現評估對於女性在社會獲得資源的難易度時,評為「容易」的男性比例較女性高。負責調查的港大社工學系教授陳凱欣認為,雖然不同研究顯示本港的性別平等程度較不少國家高,本次調查反映男性普遍高估女性在獲取和掌控社會資源和機會的容易程度。其中關於女性獲取基礎醫療保健的質素時,68.2%的受訪男性認為女性普遍能獲得良好質素的醫療,女性則只有52%,差距是眾多指標中最大。她相信男女在回覆調查時的差距,與現實生活上的經歷有關。
性別定型態度愈高 心理健康愈差
研究亦發現,女性對自己的性別定型態度愈高,心理健康和感知的社會環境會愈差。陳凱欣舉例,若女性的生活環境或發展機會未如理想,「將自己定型為傾向負責某一種工作,例如照顧小童等,心理健康會較差。相反若女性能平等看待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整體生活質素會較高。」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總幹事廖珮珊建議,政府應廣泛推動性別主流化,制訂政策時應納入不同性別觀點,並持續監察效能。她舉例在規劃公廁時,需應對女性的生理需要,相比男廁在女廁預留更多廁格,又強調落實後亦需持續監察和檢討成效。她又建議社會和教育界推動性別意識培育,包括在中小學教育加入性別教育元素,打破性別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