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言論

我們將適時在此發佈協會言論及意見書,以及所參與的聯席之意見書
傳媒查詢:如對我們的工作、服務、甚至所關注的議題,歡迎致電 2153 3153 或電郵至 media@womencentre.org.hk 與我們聯絡

返回

【HKFWC40】一步步開拓生命疆界、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 袁繼英

從傳單上得知太和中心的開幕,繼英就此在1998年加入了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的大家庭,投身義工服務。她一直貢獻社會,至今已服務婦女中心超過二十五年,去年她更獲頒發長期服務獎。繼英希望自己在這年頭能夠保持身體健康,既能夠繼續照顧家人,又能夠繼續到婦女中心幫忙。

 

回想以前的自己,繼英也自認內向。生活圈子中並沒太多朋友,時間均投放在家庭生活中。這生活方式大概是受着父母的影響,因他們亦很注重一家人相處的時間。小時候的繼英與家人住在木屋區,家境窮困:「不是每餐都有東西吃,家裡電燈也沒有,一家人要圍著火水燈吃飯。衣服也不多,居住環境比較差。」身為家中的大姊姊,繼英十四歲的時候就輟學,到工廠工作幫補家計:「媽媽對我說,家裡環境不好,我身為姊姊,應該去工作。可能客家人比較重男輕女吧。」儘管心裏十萬個不情願放棄上學機會,亦不明白為何女性就要犧牲,但繼英最後都聽媽媽的話選擇輟學,讓兩個年輕弟弟亦能一嚐上學讀書的滋味。可是回憶起,她也自覺是委屈了年少的自己⋯⋯

 

突破不一樣的自己

然而,婦女中心提供了多元化又富有新鮮感的興趣班,繼英就像孩子初到樂園般興奮,上完一班接一班。好學的繼英至今亦不斷嘗試挑戰自己。其中最令繼英印象深刻的,是2002年時學用電腦:「當時還未有(智能)手機,只有電腦,我學懂了用電腦上網,以及倉頡輸入法。當時班上採用小組研習的方式,一群姊妹互相教導互相學習。」學會了上網和倉頡的繼英,也選擇去教導其他婦女。去年,繼英更協助中心設計興趣班的海報:「我以前未試過設計海報的,真的很有趣。」經過一輪拼貼字體和圖案,中心採用了自己所設計的海報,繼英亦非常高興:「自己設計的海報一張張貼出來,很有成功感。」除了參加了不同的興趣班,她也參與義工事務:「當時已經有婦女在中心擔任義工,後來我也成為了義工,在接待處擔任接線生,也會為訪客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在興趣班和義工機會中,繼英認識了不少同路姊妹,大家傾談到作為照顧者的辛酸,話題便停不了。只因多年來的壓力與委屈,身邊的人總不能好好理解。和姊妹們大多吐吐苦水,例如早是「在家工作者」卻沒任何下班時間、沒有假期、沒有薪酬、沒有同事,經濟及心理壓力倒是多得能隨時壓垮自己。幸好,來到婦女中心後,繼英萌生了愛自己的意識,多了重視自己的需要:「要愛錫自己,找時間與朋友和中心的姊妹一起行山、訴心聲。」

 

照顧者與定型

只是,繼英和其他姊妹一樣,當回到家中,本已清空的壓力瓶,瞬間被重新注滿。身為照顧者的繼英,在疫情下照顧感染上新冠肺炎的丈夫和兒子。自己累透的同時,亦要繼續照顧家人的工作。所以當婦女中心邀請繼英,一起於國際婦女節到政府總部門外表達屬於照顧者的聲音,她便一口答應了。她在參與發聲的同時,亦打破自己給自己的定型。原來自己不一定要當個「聽話」的人,遇上不合理的事可以理直氣壯地爭取屬於自己的權益;原來自己不一定凡事以人為先,被好好照顧的也可以是自己。只因沒有一位女性,是「應當」為人提供服務、奉獻犧牲、無怨無悔、完全沒有自己,這些枷鎖正阻礙女性建立自我,去活出屬於自己遼闊的生命疆界、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繼英寄語眾照顧者:「要多關心自己身體,有時間要讓自己休息。再有時間的話,可以到中心學習更多東西,增值自己。」正因自己在婦女中心的經歷,她亦希望姊妹們有機會感受成長的美好!

 

展望未來

「婦女中心讓我們感到有歸屬感,像個大家庭,我喜歡回到這裡。」適逢中心四十周年,繼英希望中心事務能夠蒸蒸日上,繼續為婦女爭取更多權益及服務:「希望中心能夠透過租借更多的場地,增加婦女的學習機會。」

 

 

訪問︰伍子龍

撰寫及編輯︰伍子龍、余卓霖、鍾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