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21年7月16日) 邀請各界就2021年度的施政報告表達意見。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於1981年成立,一直關注基層婦女權益及倡議性別公義。40年來,本會一直致力於改善女性不利處境,打破傳統觀念下對於女性的性別定型,讓女性擁有選擇機會,促進性別公義的社會。
雖然目前並沒有專門的照顧者數據,但由零散的數據可以得知社區上有數以十萬計的照顧者,而當中很大部分是女性。近年照顧悲劇時有所聞,對於照顧者之支援確是刻不容緩;離婚及單親婦女一直都面對很大的困境,如贍養費追收、單親照顧、疫情下的生活處境等。本會建議政府應從多方面支援照顧者、離婚及單親婦女的需要,而持續的疫情亦影響香港人精神健康狀態。
讓照顧者有喘息的空間
照顧者一直是被忽略一群,直至多宗照顧悲劇的發生,才讓社會意識到照顧者的需要。本會由2012年開始就推動照顧者支援,組織照顧者建立互助網絡,提升社會資本,及後亦就來照顧者的服務缺口開展多元化的支援服務,如暫託、照顧者生涯規劃、創業等,讓照顧者可以放下照顧責任,得到喘息空間。惟現時社會上對於照顧者的支援仍然十分有限,期望政府可以回應照顧者的需要,關心在社區上默默付出的一群。
- 制定照顧者為本政策及專題統計
香港至今仍未有制定照顧者為本的政策,雖然現時勞工及福利局委託了香港理工大學進行《香港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和支援的顧問研究》,惟顧問研究進度落後,未能如期完成。本會期望研究報告盡快完成及對外公開,並提出切實可行、針對照顧者需要及以照顧者為本的政策,讓持份者可就研究報告的建議給予意見。
另外,制定有效的照顧者政策就必須有整全的照顧者統計數據配合,以掌握目前的實質社會狀況, 目前如若想要了解照顧者的情況,只能夠從零散的數據中旁敲側擊,由同住的長者人口、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數目、同住的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人口中推算出照顧者的約數,但估算已超過52萬名。鑒於二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市民正邁向暮年,統計處預測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將由2016年的116萬人,增至2034年的228萬人,預示香港將會有更多照顧者出現。政府應進行專題照顧者統計及整合有關照顧者的各項數據,找出具體社會情況以及照顧狀態。
- 照顧者津貼減輕照顧者財政負擔
本會與多個提供照顧者服務的社福組織成立「照顧照顧者平台」,過去該平台曾舉辦照顧者的商討活動,照顧者普遍認同確立照顧者身份、肯定照顧者貢獻的照顧者津貼非常重要,同時認同照顧者津貼可按照照顧程度作分級,以加強對高強度照顧照顧者的經濟支援。本會認為是次就有關照顧者政策的顧問研究有必要全面涵蓋不同照顧程度的照顧者,並按照其照顧程度考慮其需要的支援,從而作出不同的針對性建議。
- 減少照顧壓力社區喘息點讓照顧者好好喘息
減少照顧者的照顧壓力尤其重要,往往不少的照顧悲劇都是源於龐大的照顧壓力。因此如果為照顧者提供替代照顧選項,以及在社區有更多喘息支援便可以減少照顧者的照顧壓力,建立同路人或是鄰里間的支援網絡亦有效令到照顧者在透不過氣的照顧工作中得到短暫的休息。在本會的服務經驗中得知,有不少的照顧者都隱蔽在社區之中,恆常的服務或未能觸及到這一群人,這些照顧者甚至覺得入服務中心或是社區中心尋求服務即代表自己是有問題。
因此本會與社會福利署及其他機構一同發展「照顧者咖啡室」,就照顧者的需要而營造一個可以讓照顧者放下介蒂的環境。社工一方面培育照顧者過來人成為義工,以同路人的身份在照顧者咖啡室中與照顧者排憂解難;另一方面社工亦會以輕鬆及帶有性別角度的手法作介入點,與照顧者傾談在照顧歷程之中的困境,帶動照顧者思考自身的身份認同及女性在家庭崗位上的傳統觀念。「照顧者咖啡室」同時亦設有暫託服務,看顧被照顧者時可讓照顧者不受打擾地享受自己的Me-time。
照顧者咖啡室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一定要就近,照顧者每日的工作繁重,若照顧者咖啡室的地點遠離照顧者平常出沒的地方的話,對照顧者的吸引力就會大減。本會建議可以在全港不同地點設立這類型的照顧者咖啡室成為服務的入門點,讓照顧者可以放下顧慮,吸引她們走出隱蔽,當照顧者踏入咖啡室後,義工及社工團隊便可以更有效的後續支援。
- 設立褓母名冊 推動褓母專職化
隨著勞工及福利局接納由香港大學完成的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長研究報告,於規劃比率中加入暫託服務作為指標之一,又打算覓地增加託兒服務名額,但可惜全都遠水不能救近火,未能即時解決兒童照顧者的需要,亦浪費了珍貴的人力資源。土地供應不足並非一時三刻能夠解決,上門託兒服務的確是一個具發展空間的服務以快速彌補現時的服務缺口。目前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雖提供上門託兒服務,但本會收到不少家長向我們表示負責看管兒童的社區褓母質素參差,令她們卻步。因此,本會建議設立褓母名冊以認可褓母的經驗與資歷,增加透明度讓兒童照顧者信心增加,同時可以推動褓母專職化,吸引更多人士加入行業。
讓離婚及單親婦女有安心的生活
現時離異家庭個案數字上升,根據立法會文件顯示,2019年有關離婚呈請的案件超過21,000宗,當中佔七成為婚姻訴訟。特別在單親貧窮問題上,現時政策措施不足以有效保障及協助離異家庭父母及其子女,構成社會問題及需要。
- 設立贍養費中介機構 減少追討贍養費的困境
本會2017年就「離婚婦女收取贍養費的狀況」調查發現超過六成(62%)贍養費受款婦女遇到收取困難。當中超過九成都遇到拖欠問題(92%),其次是「被責駡或羞辱」(44%)、「前夫失蹤」(21%),甚至有個案因贍養費問題遭受暴力對待、恐嚇或子女遭受暴力對待。在被拖欠贍養費時,超過八成的情況是「既不準時又不足」(81%),超過九成(91%)受訪者表示因此出現經濟困難。贍養費受款人更需要走訪多個部門、法庭尋求協助,既徬徨又狼狽。
本會建議由官方設立贍養費中介機構,以統一部門統籌贍養費相關事宜,免卻贍養費領取人四處張羅。專責部門能夠追討、代收贍養費及墊支的職能,協調各部門統籌社福、法援及教育等需要。該部門需要有實質追討的權力,增加阻嚇力。包括罰款及計算利息、扣減工作收入、截扣退稅和其他收入、註銷駕駛執照、通報信貸機構及出入境限制。
- 數碼化法庭及法律諮詢服務 減少因疫情等因素的延誤
司法部門自2020年4月起開展數碼化服務,如透過特設電子提交平台提交文件及發布遙距聆訊的指引等。可惜該措施需要得到法庭指示,否則維持實體聆訊。在今年3月本會的一項調查反映沒有受訪者知悉遙距聆訊的安排。其實遙距聆訊受到當事人歡迎,近七成半受訪者表示如有遙距聆訊她們都會選擇,認為可以加快聆訊過程(38%), 兼顧照顧工作(23%) 減少交通時間(23%)等。
本會建議家事法庭更廣泛應用遙距聆訊,以加快審議所積累的案件,有助減少對於當事人生活的影響。長遠成為家事法庭現代化的契機,提升家事法庭的運作效率。同時,呼應政府發展「香港法律雲端」的方向,本會建議全面提升法律諮詢服務數碼化。建議民政署以視像形式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服務,並且協助社福界及法律界提升有關視像面見的設備,以保障市民的獲取法律諮詢的基本權益。
- 設立危機家庭緊急求助基金
離婚人士面對突如其來的家庭轉變,需要應對不同的法律及住屋經濟開支。當中家暴、蘊釀離婚家庭之需要更為複雜,一方面配偶之間的財產尚未處理,加上法律程序涉及許多開支,而申請法援及家事法庭的個案輪候時間平均長達半年或以上,面對的經濟壓力不言而喻。
本會建議政府設立危機家庭緊急求助基金,一併處理面對危機狀況,例如家庭暴力、家庭成員因監禁、工傷等突發意外。補足單靠個別一次性基金補助的不足,同時成為求助的明確窗口,並轉介到適切服務作出跟進。協助家庭過渡危機,同時減少求助人需要落入綜援的長期扶助。
由此建議在關愛基金設立為期半年的過渡津貼每月$3500現金津貼,協助危機家庭應對難關。此津貼對象為,無綜援及低收入正處理離婚人士,其入息不多於全港相關住戶入息中位數的75%。按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非領取綜援的單親貧窮住戶有12,700 戶,按此推數,預計總援助金額約 2億6,670萬 (12,700戶x$3500x6個月) 預期受惠人數達36,285人,超過21萬人次。
讓香港人有性別公義的香港
在看似性別平等的香港,我們總不難發現在社會上、職場上、家庭照顧上等都有著不少的性別不平等的地方。傳統觀念一方面讓我們了解到界線,另一方面又卻成為了絆腳石,而當中又往往伴隨著不少性別定型的想像。為了由根本打破性別的枷鎖,本會建議政府在各級中小學課程中加入性別教育,減少傳統性別定型的固有觀念,同時在公眾的層面上推動更多社區性別教育工作,讓性別平等的思維紥根於社區,一點一滴地建立一個具性別公義的香港。
建議
持續的疫情令到市民大眾身心俱疲,對一眾弱勢社群來說更是重大打擊,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對她們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因此本會期望政府可以考慮本會的建議,更針對地讓有需要的社群解燃眉之急:
- 公開《香港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和支援的顧問研究》報告,並制定以照顧者為本政策,及設立整全的照顧者統計數據庫並定期作照顧者數據統計;
- 恆常化照顧者津貼,以支援照顧者的財務需要;
- 設立更多就近的照顧者咖啡室,成為服務的入門點,讓照顧者可以放下顧慮,吸引她們走出隱蔽;
- 設立褓母名冊,推動褓母專職化;
- 設立贍養費中介機構,以減少現時離婚婦女追討贍養費的困境;
- 與時俱進,數碼化法庭及法律諮詢服務以減少疫情的影響;
- 設立危機家庭緊急求助基金,以支援有緊急需要的危機家庭過渡;
- 推動性別教育,由根本入手消滅性別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