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8日)是國際婦女節,然而,女性遭受暴力的情況至今仍不可忽視。平等機會婦女聯席去年發起了婦女遭受暴力經驗研究,由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副教授陳效能收集了1,044名婦女的經驗;當中發現有近四成受訪者曾遭遇性暴力、近三成曾遭遇親密伴侶暴力。團體認為,數據反映婦女遭受性暴力及親密伴侶暴力的狀態仍然非常嚴重,更有不少實體暴力以外的形式,例如從精神及情緒上剝削婦女,因此建議社會上各持份者,包括婦女事務委員會、政府部門、公營機構等,將消除婦女暴力放入政策規劃。
平等機會婦女聯席、九龍崇德社、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發起團體)今日(7日)發布是次研究,當中共收集到1,044份問卷及30個深入訪問,集中於15至64歲香港的婦女受性暴力及親密伴侶暴力的經驗。團體指,同一項研究曾於2013年進行並完成發布,對比之下發現婦女受到性暴力及親密伴侶暴力同樣嚴重。
四成受訪受害者不向任何人尋求協助
數據中有超過兩成人是在家居環境受性暴力影響,還有逾一成受訪者在交通工具或學校遭受性暴力或性侵犯,另有約5%受訪者表示事發在虛擬空間(即網上論壇、社交媒體及通訊軟件)。超過七成的受訪者當中不知道如何反應(75%),雖然有逾六成人曾經尋求協助,惟大多數人只會向家人及朋友求助,還有四成的受訪者最後不會向任何人尋求協助。
至於遭遇親密暴力的受訪者,逾三成人指最常遇到「性侵犯或被強迫發生性行為」(35.52%),也有「言語辱罵或恐嚇」(22.01%)及「肢體暴力」(14.29%)。約九成施虐者為男性,逾六成的施虐者為前任伴侶(63.77%),其餘的分別現任及前任法定配偶(分別為12.32%及11.59%)。有超過四成個案發生在受害人或施虐者家中,大多受訪者對親密關係暴力感到無助,逾六成受害者未能即時反應,三成八的受訪者最後會放棄求助,只有五成一受訪者會尋求協助、一成受訪者會選擇分開或離婚,亦有顯著比例的受害者曾尋求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協助(9.09%)。
兒時曾遭家人性侵 影響長大如何與人建立關係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系副教授陳效能表示,遭受親密暴力的事主與施虐者關係千絲萬縷,例如是其丈夫、前夫、男友、親人,與職場性騷擾等情況相比更加複雜。陳指,有在童年時受性侵的事主,自幾歲起被家人輪流性侵,對其長大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心理影響均十分深遠,「到現時30多歲仍未能擺脫陰影」。她又透露,除了肢體暴力,也有接受訪談的受害人稱,丈夫不斷拿刀出來,在事主面對揮刀,「係冇插落佢度,但就嚇到佢死。」
團體指出,上述狀況只是社會上遭受暴力婦女的一角,暴力問題仍然困擾婦女;建議政府應檢視現行前線人員就性暴力及親密關係暴力的指引及個案分類系統,並加強前線執法人員、法律專業、社會服務人員有關協助協助遭受暴力婦女的培訓,讓婦女能在求助的過程更快得到合適的支援;又建議落實性罪行法律改革建議,包括建議廢除強姦罪,訂立新的未經同意下以插入方式進行的性侵犯罪行;廢除猥褻侵犯罪,訂立新的性侵犯罪;訂立有關「同意」的法定定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