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應有的特質?」
溫柔、計數好、體貼、高大、威猛……
「女生應有的特質?」
身材好、會煮飯、長頭髮、穿裙子、會化妝、肯生仔、小鳥胃、高跟鞋……
「未婚女性聽過最惡毒的評論是什麼?」
咁大個都未嫁得出?一定係眼角太高?係唔係有缺陷?……
「家庭主婦聽過最惡毒的說話?」
為什麼還做不完家務?師奶唔識野、黃臉婆、不會賺錢只會靠老公、離開了老公你什麼都不是、不懂得教仔……
「對女仔衣著最惡毒的評價?」
著咁少博咩、暴露、唔識襯衫、雞……
性別議題是近年社交媒體上的熱門搜查,各國的民生政策亦隨著社會上的性別意識抬頭而有所轉變,德國開放裸上身游泳、席捲全球的「#MeToo 運動」、不同國家同性婚姻合法化……與此同時,針對性別身份的惡意說話也同樣在網絡及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性別教育與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是人對自身行為和價值觀的取決條件,性別教育更與人權問題緊密扣連,然而當人權議題在香港變得敏感時,我們又可以如何探討性別議題呢?
學童的性別觀念,匱乏的性別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副教授黃泓花了幾年所做的香港小學生關於學業和事業的性別定型研究,在2023年發佈了對1,144 位在香港就讀小一至小六的小學生對於學業性別刻板印象、事業性別定型等相關的看法與數據分析。研究發現,相對而言男學生對與事業相關的學習動機較高,而女學生則對學校參與度及學校成績較高。各年級的女學生均認為女性在學校表現較佳,而男學生在五六年級才發展出以上的刻板印象。相反,各年級的男學生均認為男性在職場表現較成功,而女學生要在五六年級才發展出以上的刻板印象。在高年級孩子中,相信女性在學校表現較佳的孩子傾向不相信女性長大後在職場上的表現也會比男性優越。由此可見,女性在學校表現較佳的看法並不能轉化到職場表現上,可見有關事業和學業的性別刻板印象在兒童早期經已形成,需及早介入 。如果性別教育工作者能及早意識和評估刻板印象或許能夠防止偏見的影響,這對不同性別的成長都會更為有利。隨著學生的年紀增長,對中學生而言,性教育是最為切身的性別議題。根據青年辦公室MWYO於2021年所做的「兩性關係及性教育調查研究報告」中,受訪的五所中學中,共訪問到5,516名中學生,只有32% 學生認為學校對「性別偏見及刻板印象」的講解足夠,其中分別只有17% 初中生和23% 高中生認為「不同性傾向/性小眾議題」講解足夠。研究發現,有不少學校指議題過於敏感,擔憂家長反對、因應校長或辦學團體的要求而選擇避開相關議題。當超過半數處於戀愛關係的男學生認為中學生發生性行為是正常的,但學校卻因為礙於保守的社會觀念,讓性別教育停滯於表面,令學生無法在課堂上學習正確的性別知識。
Train the Trainer,讓更多人成為性別平權的教育者
除了在政策和理論層面,社工的日常工作是面對普羅大眾,如能讓社工的性別意識提高,多多少少都能由下而上地改變現時的刻板印象,提升受眾的性別敏感度,意識到自身的性別會引致不同待遇的原因。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碧樺依博士在分享其社工教學中會特別加入性別教育的部分,讓學生能從個人到社會,從本土到國際,從理論到實踐各個層面上建立其性別敏感度。在課堂上,她採取小班模式,並且把議題帶到近期的社會爭議,例如貧窮與社會服務、少數族裔、LGBTI等。在過程中提升學生對性別議題的興趣,增加他們對性別差異的意覺--這不單只是在性別層面上,也是關於多元身份與價值觀的包容。理論終歸是紙上談兵,如何實踐才是最為關鍵的。香港婦女中心協會連續辦了三年「女生是怎樣煉成的?」課程,賽馬會麗閣中心單位主管陳盈敏女士笑說如果從馬克思開始討論權力,參加者馬上就會睡著,她必須要設計一些引起對方興趣的活動,哪怕是明星花邊,社會熱話,論壇頂置等等的話題也可以打開婦女們的話匣子,在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後,再進入權力架構的分析。她分享了課程中一些手法和重點,例如是文首的幾條問題,便是在一開始時就拋出來問參加者的暖身活動。對於一般的基層婦女而言,雖然時常接收具性別偏見的、令自己覺得很沒有價值和傷心的說話,但可能從來都沒有和別人一起分享過這些不知道為什麼會令人傷心的說話,亦沒有討論過到底這些印象是從何而來。陳盈敏女士指,她希望把課程營造成一個互助的圈子,由淺入深去討論,即使在討論的過程中會觸碰到情緒,也是一個安全的環境下進行。
為什麼家庭主婦沒有酬勞
為什麼家庭主婦沒有大假
為什麼社會是這樣
為什麼家庭主婦沒有勞工福利
陳盈敏女士以DOMINELLI, LENA《女性主義與社會工作: 理論與實務》作為切入點,她認為在課程的設計和實際操作上,要遵守以下的四個原則:
- 個人就是政治
- 視婦女為獨立個體
- 打破性別定型
- 挑戰傳統觀念與雙重標準
具體而言,課程內容圍繞女人的一生:上學、拍拖、結婚、離婚、死亡。透過親密關係為主題,當中包括自我探索、藝術創作、公眾展覽不同面向的提升學習內容。課程中會邀請嘉賓講解女性身體結構及取悅自己身體的私密探索;在親密關係中對方的行為和如何使用善意溝通方式表達自己需要或不滿;如何使用善意溝通方式發出性邀請、接受和拒絕性邀請及修復破裂的親密關係;聆聽屬於自己親密關係的故事。這些課題能讓情侶和大眾認識親密關係中面對的挑戰,也讓參加者透過課程思考一段親密關係要有的樣子,使參加者注重與伴侶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結束關係。此外,課程也會講述父權的時代脈絡,並剖析社會出現的具爭議事件,探討女性在性中不公平的對待,並討論女性面對父權體制能嘗試突破的關口。
課程的時間跨度不一定人人能負擔,有見及此婦女中心也會就相關熱門話題舉行單次活動,如性別分工、社會性別或生理性別、親密關係、性暴力、婚姻或家庭等話題,從而引起討論。活動中亦會加入體驗式遊戲,提升參加者的自信及性別敏感度。除此以外,婦女中心也為婦女提供離婚及家暴的支援服務,再通過經濟充權,以及照顧者支援,使婦女有時間和機會實現自己想做的事和經濟自主,不再孤身面對家暴或照顧壓力。支援服務配合經濟充權可以使婦女有更多可以選擇的工作機會——不僅限於工資低但勞力大的工種,也可以有發展個人潛力的機會。婦女中心為婦女提供凝聚點,使之能互相交流、共同尋求解決方法,從照顧者或家庭「煮」婦的角色中擺脫出來。通過這些活動,為參加者重整生活經歷,提供對現狀反思和批判的靈感,分析社會文化如何影響現有的政策、觀念,並明白到全世界的女性都共同面對差不多的困境,希望她們也能成為教育者,從自己的生活中作出改變,用個人的行動影響身邊的環境與朋友,爲她們充權,轉化成為另一個身份,將覺醒帶給其他人,從細微處開始性別教育的路途。
女權主義運動?還是性別平權運動?
實際上性別平權所著眼的不單只是女性權益,男性也同樣受困於社會中的性別刻板定型,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時而讓兩性之間難以調和。近年全球性的「#MeToo」運動,掀起外界對女性受性侵的關注,然而仍有深受傳統兩性觀念影響的人士在性騷擾議題上,認為男性的性衝動「難以避免」、「指責女性穿著不恰當」,難以理解女性受害人的處境,並把女性身體「性化」。那麼,一眾的性別平權推動者,要如何讓普羅大眾理解「#MeToo」運動?如果連「#MeToo」運動也舉步為艱,那麼更為複雜的性別認同、變裝、各種非異性戀性傾向等等的觀念,又要如何以簡單易明的方法去向大眾傳遞?我們能不能在關注婦女及性小眾的議題外,也同樣關注男性議題與困境,讓他們有空間去分享自己的困難、了解他們的需要 (problem talk)?
性別教育需普及才能令社會變得多元化,性別平權並不是希望女性奪走男性資源,而是如何用性別角度重塑讓各人都可以享有同樣權利的社會,讓不同性別的人也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別認同,這同樣也是民主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Our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re very limited, so we are very thankful to our media friends for their concern of women issues. They have been voicing women’s opinions via different channels so that issues such as women policie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omen-friendlin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This session aims to list out all media reports related to u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n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us.
Media Inquiry: If you have any inquiries about our work, services, or issues that we concern,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at 2153 3153 or email us at media@womencentr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