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真正「母親節」,還我照顧者及媽媽個人發展和就業權
媽媽想返工 但無合適崗位和支援 提供照顧者生涯規劃服務及支援進修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下稱「協會」)在母親節前兩天發佈照顧者就業情況及就業友善措施之意見調查結果。協會於今年3至4月期間進行《照顧者就業情況及職場友善措施之意見調查》,收集到256份18-64歲女性無酬主要照顧者(無酬地照顧其他人每週20小時或以上)有效問卷。團體提倡社會推行「照顧者友善就業措施」以達至「照顧不離職」,讓照顧者和母親不只每年只有在母親節的一天才得到社會的關注和尊重,而是社會有實質的政策和支援服務,令媽媽在就業和照顧工作間有真正的選擇權。
照顧壓力大, 缺乏支援
發言人董嘉杰表示,調查發現受訪照顧者承受極大壓力:66%受訪照顧者同時照顧2人或以上,當中有10%須照顧4人或以上;有63%正照顧有長期病患及殘疾人士;有60%的照顧者每週照顧時數達61小時或以上,當中近一半的受訪照顧者每週照顧時數更高達71小時或以上,而非在職照顧(54%)每周照顧71小時或以上的比例較在職(27%)的超過一倍,在職仍有近三成照顧時數超過71小時或以上,也是相當高的比例,反映不論在職或非在職照顧者的休息空間嚴重不足。然而,受訪照顧者中近70%的沒有使用任何的社會服務。他認為:「咁大比例的照顧者無用服務,明顯缺乏社區支援,政府好值得再去了解下服務有無到位?係唔夠服務?定係無合適的服務佢用唔到? 」
照顧者多「難以兼顧工作與照顧」而離職
董續表示,受訪照顧者中有近七成並無工作(非在職照顧者)。有超過六成非在職照顧者曾因「難以兼顧工作與照顧」(63%)而離職,其次是「照顧壓力太大」(20%)及「工作時間及地點缺彈性」(16%),反映照顧者在照顧工作上缺乏支援,而且就業市場仍缺乏彈性工時及工作地點,對照顧者友善的工作職位。
非在職照顧者有強烈的就業動機,六成曾尋找工作
而且,受訪的非在職照顧者中有超過八成現時想重投職場。當中更有六成曾有尋找過工作。受訪者想工作的原因主要為「想有獨立經濟能力」(75%)及「不想與社會脫節」(67%)。董表示:「見到照顧者係好想獨立,同維持社會聯繫。」超過七成非在職照顧者認為「工作時間未能配合照顧工作」(73%)是阻礙重返職場的最大原因,其次是「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及心力於被照顧對象身上」(63%)。
一半照顧者曾因照顧者身份而受不友善就業對待
約44%的受訪者曾因照顧者身份而受到各種不友善就業對待。當中最常見的不友善待遇為「不獲聘請」(42%)及「不批假期」(37%)。反映僱主及職場仍不了解及體諒雙職照顧者的困難,未能照顧其需要。
工作信心、理想生活及人生價值,非在職照顧者評分偏低
對自己在職場上的工作能力的信心,1及2分(1分為最無信心),在職照顧者(11%)的比例遠低於較非在職(23%),而4及5分(5分為最有信心)則相反,在職照顧者(54%)的比例遠較非在職(27%)高;而「目前的生活」與你心目中的「理想的生活」的距離、及對自我人生價值評分的結果亦相約。可見在職照顧者不論在信心、理想生活及人生價值方面,都較非在職照顧者高。
年輕媽媽:「返工先係me time!」
發佈會上,有因要照顧子女而未能工作的媽媽叮叮分享,她表示希望能重投職場:「返工先係me time!」,因可暫時離開高壓的照顧生活,但現時兼職崗位(俗稱媽媽更)競爭激烈,她在求職一段時間後才找到工作,但最終因家人認為她工作後未能力做好媽媽角色,而被迫離職,令她覺得非常可惜。另一位媽媽Ann,因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子而放棄事業,後來想報讀再培訓課程增值自己,為日後就業作準備,也因有興趣的課程都是全日制,未能配合照顧日程而放棄。
協會服務督導丘梓蕙指出:「調查結果反映了香港社會很重視工作的身份和價值,但對照顧者或媽媽而言,最重要是有真正的選擇:選擇工作,可同時兼顧到照顧,也是避免社會對失業人士的歧視目光;選擇照顧,並非出於無法兼顧照顧而無奈離職,即使無收入成為照顧者也得到家人和社會的尊重。」
建議:提供照顧者生涯規劃,支援照顧者進修
另外,丘也建議政府提供照顧者生涯規劃服務,以照顧者為本支援照顧者尋找個人價值及發展;支援照顧者進修,如營運再培訓課程的機構增加半日制的就業掛勾再培訓課程, 及支援照顧者修讀毅進及大專課程,資助學費、生活費,同時必須配合暫託和託兒服務。政府也應制定「短中長期的目標」推動照顧者友善就業,如政府及公營部門實施「照顧者就業友善措施」,為實施「照顧者就業友善措施」的企業提供特殊津貼或稅務優惠,增加僱主聘用照顧者的誘因。最終政府制定整全的照顧者政策, 為照顧者作清晰定義, 及訂定推動照顧者友善措施的具體目標及推行時間表。而且,立法制定性別及照顧者和家庭崗位友善的措施,從法律層面保障照顧者得到平等的就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