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我們將適時在此發佈新聞稿及事件回應
傳媒查詢:如對我們的工作、服務、甚至所關注的議題,歡迎致電 2153 3153 或電郵至 media@womencentre.org.hk 與我們聯絡

返回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婦女求助熱線」 服務統計數字發佈會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下稱「婦女中心」)自1981年成立,是無黨派及非宗教的婦女團體,一直關注基層婦女的生活處境,致力推動性別平等,為婦女爭取權益。

 

本會自1981年5月起提供的「婦女求助熱線」服務,是全港第一條專為婦女而設的求助熱線,服務至今已逾40年。每年「婦女求助熱線」均會接獲超過5000個求助個案,大多涉及情緒困擾、家庭關係及離婚法律問題。每隔數年,我們會發佈服務數字及就來電所反映的社會問題趨勢提出建議。

 

是次「婦女求助熱線」統計數字發佈會發佈了由2017年4月至2024年3月的服務數據及分析,並邀請了個案及婦女熱線義工輔導員作分享。本會委托了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Stefan KÜHNER 教授及黎苑姍教授分析過去七個年度服務數據(共 11,054個來電求助個案)、求助婦女主要面對的問題及其與精神健康的關係。

 

服務使用者背景

過去七個年度,「婦女求助熱線」的來電數字在疫情期間(即2020-2023年三個年度)為高峰期,達每年1,681至1,805宗。個案年齡主要為30至49歲(57.4%),大部分為已婚(53.1%),以及結婚超過十年或以上(62.1%)。大部分個案都有一名或以上的子女(58.7%),子女數目普遍較少,當中有一名子女佔30.7%,兩名子女佔22.2%,而普遍為子女年齡為十歲以下。普遍個案為主婦 (35.5%) 或全職/自僱人士(35%)。教育程度方面,主要為中學學歷(57.9%)。過去7七年度,來電個案的年齡及教育程度比例有上升的趨勢。

 

婚姻及人際關係、法律、生活問題及精神健康問題趨勢

在婚姻及人際關係方面,來電個案最常見是配偶有婚外情(14%)及與伴侶的相處問題(28.6%),由2020-21年度起,與伴侶相處問題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由2019-20年度的23%上升至2023-24年度的33.8%。配偶在本港有婚外情(由9.9%升至12.4%)、子女溝通/管教問題(由7.6%升至8.3%)、姻親關係問題(由5.2%升至7%)及虐兒問題(由1.1%升至1.7%)均略有上升情況。法律問題方面,離婚法例/程序的查詢是個案求助者中最為常見的問題,佔41%。生活問題方面,經濟問題/欠債(15.5%)、住屋問題(14.1%)及照顧家庭的壓力(7.3%)是個案最常反映的問題。個案的精神健康方面,超過三分之一的個案表示感到情緒低落/精神緊張,而自我形象低落的個案數字亦有顯著增加的趨勢,由2017-18年12.2%增至2023-24年度22.1%,在2023-24年度,表示有情緒病/精神病的個案有輕微上升的趨勢,達至12.2%的水平。

 

與精神健康有關連的因素

個案的精神健康與家庭關係、婚姻及同居關係、家庭暴力/纏擾、各種虐待和歧視有顯著的關係。有家庭暴力/纏擾及性別歧視/家庭崗位歧視法律問題的個案,出現自我形象低落的情況可能性較其他個案高1.52.88倍。此外,遇到與性相關的問題,如:性侵犯(非禮/強姦)、性態度及知識的個案,較容易出現自我形象低落的情況。有勞工法例問題和感情問題/異性相處/自己是第三者問題的個案與情緒低落/精神緊張有明顯的關係。有性病相關問題的個案同時有情緒病/精神病問題的可能性高出4倍。

 

與離婚法例或程序和遭受家庭暴力或纏擾法律問題有關連的因素 

當個案配偶有本地或內地婚外情問題時,個案查詢離婚法例/程序的可能性分別較高出4.5倍和3.2。與伴侶有相處問題或被配偶遺棄的個案查詢離婚法例/程序亦高出約3倍。其他查詢離婚法例/程序的重要因素包括:配偶欠債、住屋問題、虐待(身體/精神/性)。

 

與經濟、住屋和照顧家庭壓力問題有關連的因素 

個案有住屋問題和照顧家庭壓力的情況呈上升趨勢,住屋問題由2017-18年度由12.1%上升至2023-24年度的16.5%,照顧家庭壓力由7.3%上升至11.7%。有欠債/破產法律問題、配偶欠債、無家用/家用不足的個案較多會反映有經濟/欠債問題。當有經濟相關問題(欠債、無家用/家用不足)和關係問題(家庭暴力、虐待)時,會較高機會同時面對住屋問題。如有家人關係問題、中港兩地分隔、子女溝通/管教等問題的個案承受照顧家庭的壓力的機會較高。

 

離婚加上不同因素會影響精神健康

分析結果顯示,離婚不是影響精神健康的直接因素。然而,在有離婚法例/程序問題的個案中,應對感情問題、照顧家庭的壓力、婦科病/更年期、經濟問題、虐待時,個案面臨的精神健康風險明顯較高。此外,在有離婚法例/程序問題的個案中,同時面對勞工法例問題的個案,有自殺念頭/企圖自殺情況的風險高出30.5倍。

 

疫情後的改變

疫情明顯影響了個案的人際關係、經濟及住屋狀況,特別是婚姻及家庭問題,由疫情前2019-20年度對比疫情高峰期2023-24年度有上升的趨勢,與伴侶相處問題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上升10.8%),照顧家庭的壓力(上升5.4%)、家人關係(上升3.9%) 、子女溝通/管教(上升2.9%) 和姻親關係(上升2.1%) ,而經濟問題/欠債問題(上升8.5%)和住屋問題(上升2.5%)。 。

 

服務使用者的求助取向

「婦女求助熱線」服務最常提供情緒舒緩,此報告期間內法律資訊服務的提供量呈上升趨勢。整體而言,服務使用者對「婦女求助熱線」服務感到滿意。其中,面對性病、家庭暴力/纏繞、虐待、婦科病/更年期或經濟問題/欠債的求助個案較傾向先向其他社會服務機構/熱線尋求協助。而已婚個案,傾向直接向本會的「婦女求助熱線」求助。

 

個案分享

May分享過去在婚姻期間,長年忍受家庭暴力的經歷,前夫由結婚初期的冷暴力、言語暴力和恐嚇,至之後的肢體暴力拳打腳踢,甚至持刀恐嚇,而且這些都在孩子面前發生。直至May入住庇護中心,才結束長達九年的虐待。

May指她因多個原因而啞忍多年。首先,不論前夫親人、自己家人的回應都深受傳統思想影響,讓她深信需獨自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有著嫁雞隨雞陪伴到底才是好女人」等想法。自己亦是在家庭暴力的環境下長大,父親正是施暴者;相比之下,前夫家暴情況沒有父親嚴重,令她以為這是可以接受的,於是壓抑自己的反抗意識,而沒有求助。另外,亦因為經濟依賴前夫,搬離家庭需要面對經濟、住屋、情緒、社交、育兒等問題。最後,就是因為缺乏對社會資源的認識,不知道從何求助,而遲遲未有離婚。

May鼓勵同樣處於家暴的漩渦中的婦女勇敢向外界求助,「如果知道有機構可以提供幫助,便不用啞忍多年。曾經不幸的婚姻令我和小朋友實在太痛苦,根本不值得為施暴者忍受這麼多。如果社會上對離婚家庭多些援助和關懷,相信婦女會更多自信心和勇氣去離開不幸福的家庭,過一個自主的生活。」

 

婦女求助熱線輔導員分享

惠而擔任「婦女求助熱線」輔導員二十多年,接聽不少婦女來電求助,深深感受到婦女求助前後的轉化。「像May的個案通常打來時由起初的細聲喊,變到大聲喊,原來都忍咗好耐,終於有機會抒發她的情緒。」求助婦女通常感到很絕望、自卑、無食欲,嚴重會出現抑鬱症徵狀。熱線輔導員會提供情緒舒緩、法律支援、社區資源推介和提升性別意識的支援。

情緒舒緩方面,惠而指有些婦女沒有親友可以傾訴,或擔心家醜外傳而沒有向人傾訴。輔導員會讓婦女抒發情緒,耐心聆聽和回應。法律支援方面,由於婦女普遍對婚姻相關法律不熟悉,因此輔導員會提供基本的婚姻法律知識予婦女,讓她們了解離婚需面對的法律程序和法律權益,讓婦女更清楚自己的狀況再作出全面和自主的決定。社區資源方面,惠而說輔導員會按求助婦女的情況而提供相關的服務資訊。婦女中心亦提供一站式服務,由電話初步介入,將有需要個案登記至深入輔導服務,婦女中心同時提供「免費律師面見諮詢服務」,亦連結婦女中心的就業支援,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夠支援婦女。 提升性別意識方面,惠而說:「求助婦女有好多傳統觀念包袱,例如:有父母的家庭才是完滿。另外,好多時都將婚姻的責任放在女人身上,覺得夫婦有問題一定就係女人做得唔夠好,連對方出軌都認為是女人唔夠包容。離婚的女人就係失敗的女人。」身邊親人不接受離婚婦女,常著她們忍一忍就能解決婚姻問題,令婦女面對婚姻問題時有很多顧慮,難以作出自主決定。而輔導員會明白到婦女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與她們一起反思傳統家庭觀念,減少因為性別定型而為婦女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她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路向。

 

我們的建議:

法律充權

數據顯示,面對離婚法例/程序、家庭暴力/纏擾等法律相關的個案數字有上升的情況,應對這些法律的問題與精神健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需要提升婦女對法律及自我權益的認知,通過免費法律諮詢服務、家事法講座等,讓婦女掌握基本法律知識,實踐婦女法律充權。

 

經濟充權

數據反映,大部分個案是家庭主婦,當她們面臨經濟困難和家庭問題時,影響她們的精神健康。在傳統社會規範下,「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使婦女在經濟上對丈夫依賴,往往窒礙她們離開家庭暴力或出現問題的家庭環境。加強婦女經濟充權,提供更多元化的生涯規劃、就業培訓及創業支援,讓她們能夠在經濟上獨立,當有危機出現時便有相對多的資源面對問題。

 

照顧者就業友善措施

報告指出,個案的照顧家庭壓力近年有上升的趨勢,不少照顧者需兼工作和照顧責任。照顧者就業友善措施可平衡兩者,減輕照顧者壓力。僱主可向照顧者提供彈性工時、母乳餵哺措施及設施、提供緊急託管服務,特殊情況下可帶同子女上班、職場託兒服務、提供職位共享選擇、因照顧需要可獲停薪留職;政府亦可增加社區託兒服務,和立法增設家庭照顧假。政府亦應考慮擴闊照顧者津貼計劃,及放寬申請門檻,以涵蓋各種照顧對象的照顧者,包括兒童照顧者,以認同她們的付出。

 

加強性別教育

數據指出,個案面對著家庭、感情問題/異性相處/自己是第三者、家庭暴力、虐待、騷擾和歧視等情況。根據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陳凱欣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與本會於2024年3月發佈的「香港婦女生活質素和公眾對性別平等態度」調查研究結果指出,婦女的性別平等意識愈高,心理健康及生活質素愈好。當她們處理家庭或婚姻問題時,經常被傳統觀念的枷鎖困住,而影響她們求助的決定。這些情況都突顯了性別教育需要加強,將其納入正規中小學教育,從小培養性別意識,增加自我覺察,同時推動不同性別參與家務分工,讓照顧責任不再只是婦女的責任。

 

精神健康支援

報告強調,個案因家庭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和經濟壓力而影響她們的精神健康。為了更有效地察覺婦女精神健康風險,我們建議政府在地區康健中心加入精神健康評估,由專業人士進行基本的護理諮詢教育,如有需要可轉介予地區網絡醫生作進一步跟進或專科轉介,及早識別婦女的精神健康風險,確保她們獲得適當的治療。

傳媒查詢

廖珮珊女士

總幹事

sisi.liu@womencentre.org.hk
(852) 2153 3153

吳旻蔚女士

發展幹事|機構發展部

rowena.ng@womencentre.org.hk
(852) 2153 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