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言論

我們將適時在此發佈協會言論及意見書,以及所參與的聯席之意見書
傳媒查詢:如對我們的工作、服務、甚至所關注的議題,歡迎致電 2153 3153 或電郵至 media@womencentre.org.hk 與我們聯絡

返回

就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之意見書

人口老化問題已迫在眉睫。跟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到了2039年,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將達總人口的28%,[1] 屆時長者撫養比率將由今天的約18%,大幅上升至約45%。其中女性的預計壽命更達到90.1歲,比男性的83.7歲高超過7.5%,[2] 可見人口老化對婦女的影響更大。政府官員亦多次在不同渠道表達對人口老化問題的關注,指出需要為人口老化高峰期的來臨作出準備。

 

政府經常強調,本港的退休保障制度有「三條支柱」,包括強積金、個人儲蓄、與及綜援金,足夠應付長者退休需要。事實上,這三條支柱問題多多,尤其不利無酬家務勞動者(絶大部分為婦女)和低收入人士(同樣以婦女為多數),對女性退休後的保障需要視若無睹。我們認為,政府應盡快就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進行研究及諮詢,讓所有長者,不論性別、不論在職年期,都享有具尊嚴的退休生活。

 

強積金制度蠶食市民資產

 

強積金制度自2000年開始實施,至今已有10年。可是,強積金制度問題多多,已為人所詬病。除手續費高昂、退休後替代率低,不足以維持生活開支外,強積金與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對沖的制度,更是對勞工的剝削,混淆了離職補償與退休保障的分別,大大削弱了強積金作為退休保障制度的功能。此外,強積金制度強迫完全不懂得投資的工友進行投資,與政府教育市民在進行投資時要先了解投資市場的立場完全是背道而馳。

 

強積金對婦女的歧視

強積金雖為本港最主要的退休保障制度,但涵蓋面非常狹窄,特別是對超

 

過66萬無酬家務勞動者(當中接近98%是女性)排拒於外。[3] 家庭主婦默默以一飯一湯、扶老攜幼地貢獻社會,為家庭付出勞力,讓家人安心外出工作,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同及肯定;可是強積金制度與「有薪工作」掛鈎,令主婦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可說是對婦女的一種歧視。事實上,每個婦女均有不同的生活際遇,未必會有子女、丈夫供養,加上家庭主婦難以儲蓄,實難以要求所有婦女依賴家庭系統取得退休後的生活保障。

 

除家庭主婦外,全港數以萬計的家務助理(同樣以女性為主)同樣被排拒於強積金制度外,令她們的退休生活完全沒有任何保障。

 

低收入人士難以儲蓄

政府的「三條支柱」方案中,個人儲蓄是其中一條支柱。不過,對基層勞工而言,現時的收入應付生活開支已足襟見肘,特別是女性勞工的平均收入比男性更要低約30%,試問又如何進行儲蓄?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全港有50萬工人收入低於5,000元,超過86萬收入低於7,000元,當中分別有約80%及70%為女性,[4] 部分人的收入比綜援水平還要低,要求他們為退休後的生活作個人儲蓄實在是強人所難。

 

綜援制度令長者卻步

政府經常強調,有經濟需要的長者,可以通過申請綜援,解決生活問題。可是現行的綜援制度關卡重重,令有需要長者卻步。申請長者綜援既要資產審查、又要要求子女簽署沒有能力供養父母的證明書(俗稱衰仔紙),加上社會上的標籤效應嚴重,令不少有需要長者因家庭問題而無法申請,或是基於尊嚴問題而拒絕申請,令可拾荒為生。加上綜援金額偏低,不足以應付生活所需,可見綜援制度並非一個令長者有尊嚴地生活的保障網。

 

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可保障基層婦女退休需要

由於現行的「三條支柱」保障不足,政府必須就解決人口老化而帶來的問題盡快作出規劃。根據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締約各國須認同每個人均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香港作為《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適用地區,實有必要為長者的退休生活設立社會保險制度,由社會共同分擔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風險。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正是一種社會保險制度,通過社會資源再分配的機制,可有效處理長者,特別是婦女的退休需要。現時不少民間團體、政黨、智庫組織均設計出不同的退休保障方案,但基本原則一致,包括全民保障、即時受惠、水平足以維持生活需要、提供全面醫療及房屋配套等,當中部分更經過精算,確保計劃的可行性及可持續性。以「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的建議為例,通過政府投放長者綜援及生果金開支、僱主及僱員各作出薪金2.5%的供款(聯席建議可由強積金供款中扣除)、增加每年盈利超過$1,000萬的企業1.9%利得稅等作為收入,可向每名65歲以上長者發放每月$3,000的養老金,有關建議經精算後更可持續運作50年。

 

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不但令長者受惠,事實上亦降低政府因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財政風險,對政府財政的穩定性帶來非常正面的作用。因此,推動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可令全社會各階層受惠。而有關計劃亦應盡快推行,於人口老化問題尚未到達頂峰之時為計劃進行儲蓄,以應付高峰期的養老金開支,提昇計劃的可持續性。

 

商界及經濟學者對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批評

近日,不少商界人士及經濟學者,通過不同渠道,向大眾表示假若香港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將會面對極大的經濟危機,甚至將近期歐洲發生的債務危機,歸咎於退休金開支之上;此外,他們亦對制度的公平性提出質疑,指出富豪亦可享受有關福利,令社會資源無法流向最有需要的一群。我們必須指出,現時全球大部分先進國家均設有全民性的退休保障制度,大部分至今仍恆之有效,金融危機的出現與退休金支出並無直接關係;而為達致財富再分配的作用,高收入人士需對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作較大的供款,並不存在高收入人士「拿福利」的問題。政府官員、議員及社會大眾切勿被這些「以偏概全」的觀點,蒙蔽了全民退休保障的重要性。

 

總結

過去數十年,民間社會一直對長者的退休問題表達關注,奈何政府一直迴避全港長者享有退休保障的權利,所以根本沒有從制度上的改變來解決長者老年生活保障的問題,而僅有對現行制度作小修小補。我們認為,政府所謂的「三條支柱」並不足以保障婦女的退休需要,尤其是強積金制度將無酬家務勞動者拒諸門外,嚴重歧視婦女的退休保障權利。我們堅持政府必須盡快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讓所有長者,不論性別、收入、在職年期,都享有具尊嚴的退休生活,達致真正的「安享晚年」。

傳媒查詢

廖珮珊女士

總幹事

sisi.liu@womencentre.org.hk
(852) 2153 3153

備註

[1] 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 2010–2039》,第6頁,2010年7月。
[2] 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 2010–2039》,第45頁,2010年7月。
[3] 政府統計處,《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表4.1,第74頁,2010年版。
[4] 政府統計處,《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第117頁,2010年版。